現代城市不斷向高密度、高層次發展,居民需要的綠色空間一步步被蠶食,建設宜居生態城市面臨著如何擴大城市綠地面積的挑戰。由此,墻面、棚架、橋體、屋頂等立體綠化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不僅成為城市開辟綠化空間、延綠增彩、落實資源節約、發展低碳園林的重要手段,而且很多綠色建筑都開始把墻面及屋頂綠化作為其必備內容之一。但是,在對民眾宣傳時怎樣描述立體綠化,具體實施時又當如何在技術層面進行把關呢?中國綠建委立體綠化學組副組長、北京植物園原園長張佐雙結合古今中外的案例給出了答 案。
說起立體綠化,人們都知道它為城市綠化開辟了新的空間,是地面綠化的有益補充,可有效緩解熱島效應,實際上其功效遠不止這些。立體綠化尤其是屋頂綠化,植物生長位置高,能在城市空間中多層次地凈化空氣、改善城市空氣和生態環境,起到了地面植物達不到的效果。
就觀賞視角而言,立體綠化更便于把植物的各種美展示在人們面前。無論是一覽無遺的綠屋頂,還是滿眼綠的墻體,對人們均具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對緩解人們的緊張感、消除工作中的疲倦、緩解心理壓力均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此外,立體綠化是綠色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隔熱、減噪功能,是低碳建筑實現節能環保的有效措施。從建筑美學的角度看,屋頂綠化能豐富建筑群體輪廓線,同時植物的季相變化賦予建筑以時間和空間的季候感,把建筑這一凝固的音符變成一篇流動的樂章,從宏觀上美化城市環境。以攀援植物為主體的垂直綠化,在外觀上具有多變性,植物依附于建筑上,可隨建筑外觀形體變化而變化,是建筑外立面既生態又華美的裝飾。早在4000年前,古人就曾開展屋頂綠化和墻面綠化,最著名的要數“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古巴比倫“空中花園”。
春秋時期,吳王命人在南京城墻上種植辟荔,成為早期垂直綠化的典范。現代屋頂綠化始于1959年,美國一位風景建筑師在奧克蘭凱瑟辦公大樓的樓頂上,建造了美麗的空中花園。從此,屋頂綠化便在許多國家出現,并日臻完美。國內的北京長城飯店、廣州東方賓館、蘭州市園林局辦公樓、上海金橋大廈等建筑物上的屋頂綠化均是富有成效的典型案例。屋頂綠化關鍵技術解析在各類立體綠化中,屋頂綠化對技術要求較高,安全是其成敗的關鍵,其中荷載和防水是兩大關鍵環節。荷載要確保營建屋頂綠化所增加的荷重不超過建筑結構的承重能力,為減輕荷載常選擇輕型基質和施工材料。至于防水,張佐雙特別強調了幾個關鍵環節:一是選擇良好的防水材料,采用新型保溫隔熱技術,解決頂樓居民“冬冷夏熱”的尷尬,做到冬暖夏涼;二是運用新型反滲過濾技術,徹底克服水土流失、營養流失等問題,做到一次培土,長久使用;三是對水池等設施采用單獨的防水系統;四是運用微噴、滴滲灌技術,保證屋頂綠化植物的生長用水需求,但在澆灌過程中不要產生積水,同時及時清理枯枝落葉,防止排水口被堵;五是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施工,以免在施工中破壞防水層。
此外,根據屋頂綠化形式選擇合適的植物。簡單式屋頂綠化以低成本、低養護為原則,宜選擇生長特性和景觀效果穩定、滯塵控溫能力較強的本地和引種成功的植物。花園式屋頂綠化植物配置以復層結構為主,由小喬木、灌木和草坪、地被植物組成。根據不同植物對基質厚度的要求,通過適當的微地形處理或種植池栽植進行綠化,本地和引種成功植物應占80%以上。由于屋頂綠化土層薄,所植喬木一定要用能防風的“平地支撐”系統進行地下固定,還需把樹木的土球厚度加工到一般土球的1/3。這樣不僅樹木自身重量得到減輕,植物栽植所需土層也薄了,可大幅度減輕建筑物的負荷。
屋頂綠化建成后,能否發揮其應有作用,關鍵在于植物的生長情況,這與土壤健康程度密切相關。現在大家關注基質主要還停留在重量、成本及安全性等問題上,對長久的穩定性考慮較少。劣質基質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因替換基質而不得不進行的大規模整修很容易破壞原有的防水防穿刺設施。可以說,這個看似不重要的環節往往導致日后高昂的維護費用,應當在前期施工中予以認真考慮和妥善處理。